2010/01/02

兩次韶風國樂團演出有感

從小就對音樂有些感覺,依稀記得高雄市立國樂團(尚未法人化時)曾經有到我們國小演出,演出當然只是小團,且又是那種週會時間,想當然爾就是推廣國樂系列活動之類的,演過甚麼曲目老早就記不得,只記得當時有個主持人(依照林谷珍老師的用語叫做"導聆")要我們猜猜一首曲目叫啥,他說我們一定都知道,其實各位看倌也可以來猜猜:



誰也說不出那是"掏金令",但是只要說得出那是大陸尋奇的片尾曲,就有獎品!讓我們來看看是不是:



可惜我猜不出,因為我總覺得好像參雜其他旋律(至今我仍認為有"春節序曲"的影子),當然最後眼巴巴看著獎品落人手裡,因此回去之後只要聽到大陸尋奇片尾曲,我就想到這段故事(這是一種怨念嗎?) 。

年紀稍長,到了高中(升學主義的關係,中間與音樂徹底絕緣),可以開始參加社團,其實最吸引我的,就是管樂社了,而且當時學長姐打著不需要會吹樂器、不需要會看五線譜(先騙學弟妹進來,然後再狂操!),我真的心動了,不過當時有太多不可抗拒的因素,包括自己無聊的"升學主義感"作祟,我放棄了參加管樂社,說真的,至今仍後悔不已!因為成績依舊不怎麼樣,書沒念到,連玩都沒玩到。

不過上帝仍為我開了另一扇窗(這是另一段故事了)!

Anyway,回歸主題(離題甚遠...><"),我真的很慶幸,我竟然還有機會再上台演出!因為自從研究所和中山大學國樂社比完賽(當時指定曲是"陝北三韻",自選曲是"酒歌"),我真的覺得我遇到莫大的瓶頸,我笛子的技術完全上不去了,我也不知道從何調整起,總之我知道我笛子的聲音越來越難聽,碩士班畢業壓力也越來越大,我離演奏樂器也越來越遠...

上帝彷彿又為我開了另一扇窗(這真的又是另一段故事了),讓我有時間和精力來做調整,總之我必須放棄我原本吹笛子的習慣,又要養成另外一個習慣,但其實我也不知道這習慣會是好還是不好,又重新摸索了好久好久,就在此時,我加入了韶風。

在"初夏的國樂饗宴"那場音樂會的那時候,我仍然覺得我還是處在一個很糟糕的狀態,口風鬆散,進而導致吐音崩潰,長音氣聲重且不共振等重大控制笛子的條件,幾乎沒一個行(彷彿已經不會吹笛子般)。但是後來也許是當兵長時間的長笛長音練習漸漸有了心得,也把心得根據竹笛的特性做調整,到了這次"冬琴"音樂會時,我覺得好多了,聲音漸漸好起來,比較不憋,比較共振,也開始漸漸更深體悟甚麼叫做用肚子吹笛子。另一方面,當兵邊走邊吹所練就的節奏感,也彷彿可以用上,雖然在"太平山下"新笛部分的切分音彷彿又失去了節奏,但最後一刻,算可接受了調整過來(我聽錄音的自己這麼認為),不過在聽錄音時發現自己仍是很多問題,我的笛子音普遍偏低,低到和樂團分開了,在拍點上仍會稍慢(自己永遠的壞習慣),譜面不熟在"江南好"時很明顯(我沒吹過新笛譜)。總而言之,仍然有很多缺點是可見的,但是一個好的開始的感覺對此時此刻的我很重要,讓我比較有自信在面對接下來的團練和挑戰,替自己在新的一年開始勉勵一下!


圖一 韶風國樂團於"冬琴‧憶鄉情"音樂會演出一瑀